# 罗曼蒂克消亡的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赵皓阳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eFXPxxQb19xjHqFbttjTia8dJCyy6mqgHUriauVQsxNUQrgt70nX8iaEw/0?wx_fmt=gif)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名字取得就好听,据说电影以前叫《旧社会》,新名字实在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程耳讲了一个民国的故事,用慢节奏、意识流、优雅地展示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罗曼蒂克”。都说中国没有贵族,电影里的陆先生(葛优饰,原型就是杜月笙)就是中国的贵族:表达感情含蓄而克制;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优雅与端庄的气息;砍人之前不忘礼数,茶是一定要喝的;枪战中人死一片,老大也不能跑,要快走,风衣还要撩起一角,一跑人设就要崩了;就连贵族家里的“老妈子”,气质也是高出众人一截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62jur8usoLUwhic3aNNH9VhzLsSTdHZVlGAmRricAh36nLTm9qISfcA7ibI9xJAE2NP55jjEoJIpyw/0?wx_fmt=png)
罗曼蒂克的美是非常中国式的美:朴素简单、含蓄内敛、不张扬不热烈,这样的贵族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中国贵族”。当然,想要美,就必须要艺术化加工,电影中的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导演和我们观众对于美共同的“罗曼蒂克”式的幻想。这部“上海往事”中“中国贵族”的形象,是一种符合中国式审美源于历史并高于历史的形象。
但这个不能当一个历史片来看,真要100%还原杜月笙、黄金荣那种上海黑帮是没有什么美感的,他们的霸业建立在众多人命、妓院、鸦片馆基础上的,讲道理本身就是黑社会嘛。黑帮也是分阶级的,上层黑帮肯定比下等混混要优雅、要高贵、要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但黑帮终究是黑帮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电影开头葛优说什么为工人谋福利,要求另一位黑帮交出被绑架的工人。但历史上,杜月笙残忍的设计活埋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随后又指使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成为蒋介石最大的帮凶,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如果不是那么明显的绑着历史,让人一眼就联想到了杜月笙、黄金荣,就架空来谈一个优雅、唯美、臆想中的“中国贵族”,其实挺好的。这就是影片的局限性,因为真的历史不美,不罗曼蒂克。当然,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有影响,是我事太多了。
但从电影展示的故事来讲,美,真的很美;罗曼蒂克,非常罗曼蒂克。这也是为什么民国相关的内容一直都有很大受众,因为可以完美的满足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一种幻想,并有一种微妙的代入感。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幻想”、“意淫”,看《三国演义》能幻想着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荡气回肠;看《红楼梦》能幻想着自已有一个好哥哥、好妹妹,来一段百转千回的爱情;最典型,现代网络上的修仙文、霸道总裁文、韩剧,莫不都是给人描绘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和画皮。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062jur8usoLUwhic3aNNH9Vr83v3dlSuyYChSpSkQJKWqkhHggj2XlQbtUCprYdx2Ijz4GaNKkxdw/0?wx_fmt=jpeg)
这很正常,也很残酷。这是社会下层人民普遍精神需求的体现,就是要看上层的纸醉金迷,就是要看屌丝逆袭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就是要看超级英雄单挑全世界……无他,现实生活太苦了,太累了,太艰难了,喜欢一些精神鸦片有错吗?
就比如说,《罗曼蒂克消亡史》对上层社会的展示真是美,优雅,精致,考究,强调……就是你脑海里关于“中国贵族”的形象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晰,电影拍出来你一看,哦没错,就是这样子。但是上层的美,可以展示,但不能掩盖全部问题。很多历史小清新,一提民国就是一口一个黄金十年,一天到晚看着新鸳鸯蝴蝶派觉哇塞民国风骨,生活小布尔乔亚哎,很向往哎。但是我看着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明白自己阶级出身,我要是搁到民国那时候要么在路边饿死要么被拉去当壮丁要么找不到老婆绝后了。就像某些领导喜欢沉浸在“新闻联播”式的大同社会中,有些网民也乐于生活在“完美民国”的童话世界里。还是那句话,现实生活太苦了,总得留点念想吧。但是这个角度如果深究的话,还是有可以说道的地方。
葛优在电影开头说:“有些人就不想让上海好”——这里的“好”要加一个限定词,是上层社会的“好”。上海滩十里洋场花花世界,葛优代表的这个黑道大家族可以优雅,可以腔调,可以罗曼蒂克,想喝粥喝粥、想吃点心吃点心、想跳舞跳舞、想拍电影拍电影、想砍谁手砍谁手、想活埋谁活埋谁……他们自然怀念这个花花世界,自然怀念这个罗曼蒂克。但是这跟上海最广大的底层人民没关系,跟码头扛活的没关系、跟街上拉车的没关系、跟工厂劳工没关系,他们是罗曼蒂克下的蝼蚁,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扛起了这个花花世界,然而这个花花世界看他们跟牲口没两样。
为什么我总喜欢吐槽《黄金时代》,认为它三观不正,萧红萧军取这两个笔名本意是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他二人本是革命青年,他们想本颠覆的“黑暗时代”,却成了商业资本与市场要求他们必须生活在的“黄金时代”。切格瓦拉活在了衬衫上,“小小红军”在当今也竟活在了“民国范儿”中。《罗曼蒂克消亡史》三观是正的,就是像我们客观展示了一个上层阶级的自我毁灭。
导演说了,电影背后想表达的思想是“反战”,影片英文名The Wasted
Times——被浪费的时光,中文名罗曼蒂克消亡史,为什么一个美好的年代“被浪费”了,罗曼蒂克消亡了,因为战争。日本人打进来了,礼崩乐坏,“中国贵族”也没有了。但是导演没有看到更深一层的是:“上层阶级的自我毁灭”是一种注定。都说人类社会分层的金字塔是一种稳定态,但事实上是金字塔形态是最不稳定的状态:下层人想往上爬,想要自己的罗曼蒂克;上层人为了争夺社会资源、为了贪婪,这些都注定会发生冲突。导演在采访时说想通过罗曼蒂克的消亡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一种战争是必然。日本人为什么侵华,为什么日本上层阶级要跟中国上层阶级过不去,没啥特别的原因嘛,就是经济危机、为了消耗多余的生产力、爆大舰造坦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占领更多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走上一条战争的不归路。我认为能够讲到这一个层次,电影的意境就圆满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062jur8usoLUwhic3aNNH9VgNJ03Esrt3IXZKQvdOcadJD7YoyJQXBQvhqZk50oa1oB1aTZK2amHA/0?wx_fmt=jpeg)
更深入的,正是因为属于民国的“上层罗曼蒂克”消亡了,我们底层普通人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罗曼蒂克,我们才能在电影院里津津有味看着影片品评一番。不然像印度那样——社会没有经过巨大的颠覆与革命,依然是顽固的种姓制度一亿人口十亿牲口——谁又能说得准呢。影片里导演借演员的话说:这部电影是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虽然他原本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嘛——代表社会在进步嘛。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4页)。民国的38年里,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常说的4.5亿人口实际上是
清末的户籍数字,实际人口应该比这个数字多一些。到了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发现1949年中国人口为5.
4亿人。38年满打满算也只增加了9千万人,年增长0.48%,实际可能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增长率基本接近零。在当时的医疗和避孕技术条件下,正常的人口出生率应该为3.7%到4.3%之间,而自然死亡率应该在1.5%到2.0%之间。也就是说,民国38年,可能有2左右的非正常死亡。一年要死将近一千万人,38年累计有三亿非正常死亡。饥荒、战乱、贫困以及传染病蔓延等应该是主要的死因。因为民国那38年里一共只有7年没有大的饥荒,3年没
有战乱。49年以后,满打满算才闹了三年饥荒,可民国那38年闹了31年的饥荒。49年之后死亡率最高的1960年也不过2.543%,还赶不上民国时候的平均值。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基本上就是我要在民国时代,要么不识字看不懂电影,要么连活到看懂电影的岁数几率都不大了。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村挨地主的鞭子,或者被强行拉做壮丁,基本也在城市里也要被通货膨胀洗劫到一穷二白了。国民党当年可是个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天才政党。搞民主选举能选出两个军人当总统和副总统。搞宪政能破了戒严长度的世界记录,能把人口的3%当政治犯关起来。经济上能长年维持100%以上的通膨。当年开始发行法币之后,通膨最温和的一年是1936年的55%。之后的八年抗战每年110%,抗战后每年1000%,国民党在大陆最最后一年法币改金元券
,十个月膨涨2000000%。人家是劣币驱逐良币,国民党是劣币驱逐自己。而且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是一群在GDP只有30多亿美元的年代能敛出60亿家产的经济奇才(光被美国查出并冻结的在美非法资产的现金部分就有20亿美元)。要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民国,给了上层社会这样的罗曼蒂克。
上层社会的攻讦给了下层人民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扫盲运动、消灭传染病运动、义务教育普及,再加上乡村教师、赤脚医生……人类社会的文明之光才第一次照遍了中华大地最广袤的土壤。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062jur8usoLUwhic3aNNH9V1nopJKicjtW98vzHXO4qFcFuibSdMibXB2wgPmZL2NVJYPn8PoXdV3iaLw/0?wx_fmt=png)
就拿我祖父来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我父亲就一个要求:好好读书,读出来。当时一年学费好像两毛还是三毛,就这家里还出不起,老师人也挺好说没事就欠着吧,等有钱了补。我父亲讲小时候在学校玩单杠,一次没抓稳摔下来头砸在石头上,血汩汩往外涌,从提上抓起一把土往伤口一捂,就被同学架着找村里的赤脚医生了。后来我父亲学习用功、争气,是老三届的考生高考算是考出来了。简单点说,没有乡村教师、赤脚医生,就没有现在的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曾经正是消灭了上层的罗曼蒂克,才有了属于我们下层人民的罗曼蒂克。那些曾经的“中国贵族”、民国的遗老遗少,自然可以哀叹于“罗曼蒂克的消亡”,但这说白了还是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至少我可以代表无产阶级发表一下看法:
罗曼蒂克消亡得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本文由小编好友赵皓阳授权转发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atOzluoEmw7uicvvcSf6HLloia9nnYrpnHv6lDdngM5lYr2LsUUn2UsQ/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