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yBOn56GI6nnRVFjGb1hpsDicrhZG8dDXSob38QwNT0NYBkyhXXTe5g8QMJBysxGpghTbCqQwc5ya1paIfibtDMgQ/0?wx_fmt=jpeg)
# 历史在此相逢
卢克文工作室 [ 卢克文工作室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在没接触时政之前,我 看 历史比较多。
看历史超级有意思,因为历史的本质就是故事。谁不爱听故事看故事呢,所以我一直都看得津津有味。
我的第一本历史启蒙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是上小学时在街头的地摊上买的,早就已经找不到了。那时候每次逢集,村里丁字路口那儿会有一个老大爷摆摊,他往地上铺张塑料布,各式各样的漫画书、小人书像卖菜一样摊开,供赶集的路人翻阅购买。
我现在还记着的书有三本,一本是画着奥特曼的动画书、一本《世界未解之谜》,还有一本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爸给我买了后面两本,从此决定了我阅读的方向。
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印刷质量一般,价格也不贵,但封面很有气势,一个高大的华表在黑色的封皮上闪闪发光,旁边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买回去后我很快就看完了,从开卷的三皇五帝一直看到鸦片战争。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段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侠累,以及荆轲刺秦;汉朝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非常厉害的人物;三国时期,“诸葛大名垂宇宙”;晋朝八王之乱,一摊糊涂事儿。
晋朝之后,书里的历史一度混乱,我就开始分不清谁跟谁了,以至于一直看到杨坚称帝,我这才理清楚,哦,原来乱打一通之后,隋朝建立了。
(称帝在小孩子的观念里确实是一件很酷的事。)
再然后就是唐朝安史之乱,晚唐再度开始混乱。紧接着陈桥兵变,宋朝登场。好景不长,成吉思汗崛起。
元朝的存在感不高,人名冗长难记, 97 年就亡国了。
终于迎来明朝的朱元璋,仿佛迎来了一点历史迷雾中的亮光,但土木堡之变,又让看书人的心情一落千丈。在这之后,是海瑞、戚继光、袁崇焕的故事,再然后,崇祯自缢,清兵入关
......
书的后面我基本没什么印象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清朝以后的事,只剩下其中一节的标题还留在脑子里: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回顾起来,我的历史知识基础就源于这本《中国上下五千年》。后面初高中的历史课,也只是对原本不清晰的地方进行了系统的细化,所以在读书时期,我的历史成绩就一直还可以。
我的第二本历史启蒙书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并不算严格的历史书,只是小说而已。但它绝对是很多人了解三国的最初来源。
尽管有很多严肃的历史博主批评说网友们把小说当正史,但平心而论,如果不读《三国演义》,而是让大家都去研究《三国志》,也是不现实的。
没有这本《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白衣渡江、司马懿洛水为誓这些内容就不会有这么广泛的知名度。
所以,小说归小说,正史归正史,各有功用,无伤大雅。
而我读的这本《三国演义》,不太一样,是文言文版本,我读它的时候,是小学四五年级。
与此同时,我还在看另外一本《资治通鉴》,也是文言文版本,所以在这两本书的灌输之下, 我获得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做语感。
其实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下意识。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也还可以。
《三国演义》对我的影响非常显著,什么影响呢,崇拜诸葛亮。呼风唤雨,料事如神。
诸葛亮几乎就是完美主义的化身,几乎就是千古以来的完人。而他留下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给我的价值观添加了一些别样的色彩。
中国古代史的启蒙到这里结束,其他三本名著虽然也都有看,但《三国演义》先入为主,后来的水浒红楼我就没有那么用心地读了。
(其实看《西游记》更早于《三国》,但当时只把它当神话来看,并不知道西游背后的深远含义。)
对外国史的起步开始于高中时期的《拿破仑传》,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
我的初中历史老师是一个十分年轻帅气的男老师,带着黑框眼镜,讲课十分幽默,我们都十分喜欢听。那会儿刚好讲到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后,从厄尔巴岛偷渡回法国本土。
登陆后,拿破仑面对着复辟的波旁王室派来的军队,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
如果你们想杀死自己的皇帝,就开枪吧。
讲到这里时,历史老师正气凛然,现场给我们表演了一番,他挺身向前,仿佛眼前就是千军万马,我坐在靠讲台的前排,抬头看见他眼睛里散发着坚定的光芒,一时间印象极为深刻。
所以当我后来在高中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这本《拿破仑传》时,毫不犹豫就拿了下来。
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看到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时的心情了,也想不起来滑铁卢之后的惋惜和感叹了。毕竟拿破仑的一生十分难以评价,胜利有多荣耀,惨败就有多沉重。
英雄人物的传记,非常值得读者深思。
一个人在成长时期,看到的和读到的,就是最容易相信、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固定成观念的。
崇拜谁,就向往成为谁,就会学习和模仿谁。
所以家长们要关注和引导自己孩子在童年时期的阅读内容,不然以后走偏了就不好纠正了。
虽然年少时非常喜欢看这些书,但后来文理分班时,因为一些因素,我选择了理科,不过关注历史政治的习惯已经养成,就一直没有改变。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进入时政这一领域,并真正把它作为自己的工作,才又深深感觉到历史之宏大、政治之复杂、人性之难测。
现在每看一个历史人物,我都会自动地把他放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每看一个历史事件,我也会想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读得多了,形成的思维习惯。但如果只是理解,也不够,因为不知道事件的全貌,理解多少会有偏差,而且看的书越多,见的事越多,就会明白另外一个道理:
知道的也就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所以为了梳理那些有趣的历史和政治,我开始自己写些东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好多读者的认可。
从阅读到写作,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反馈的正向体验。
积少成多,零零散散,到现在已经有了几百篇文章。
下面单独把写历史的文章列举出来:
《卢克文作品二〇二〇》:《美国国债史》《巴西往事》《墨西哥往事》《日本国运史》《以史为鉴:美日贸易战往事》《中国稀土发展史》《中国工业三十年》《中国电力史》
《卢克文作品二〇二一》:《魏忠贤与全球化》《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美国国运史》《墨西哥往事 2 :一个国家的悲剧》《日本国运史 2 》
《风云录二〇二二》:《妖僧传》《大清灭亡史》《血战长津湖》
《风云录二〇二三》:《美国绝不禁枪!》《英国正在走向分裂》《沧海横流四百年》《清朝官员是如何搞钱的》
《燃烧 1864 》:这本就是《燃烧的天国》,全部写太平天国历史的了。
政史不分家,写历史的同时也就是写政治,所以这些文章里也包含了个人对政治的理解。
其中特别推荐: **《燃烧 1864 》 ** 。
这本书不仅是历史之说,更是人生经验之谈。在职场的读者,或者想要考公的读者,读过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另外几本的内容则更为丰富,除了历史篇目,还有对各国文化地理的解读、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调研,以及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以史为鉴,开卷有益。
————————————————
八月末了,我们给大家带来购书优惠福利: 下单优惠,一本减免 ** 5 ** 元,满两本减免 ** 11 ** 元,满三本减免 ** 16 **
元 。 ** ** ** ↓ ** 点击小程序卡片即可选购 **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