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地球上世界杯最成功?因为它是一部充满博弈的历史
原创 潮思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oicGmJclgBceYXCfmzjep82YQjUMb8tlfFXjdVR6HTYcRPYjd2WvMjw/640?wx_fmt=gif)
** 文 | 宋宁世 **
上一篇文章,我们在“时差”( [ 为什么你看球要熬夜?——世界杯与时差的历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U3MDI5Mw==&mid=2247487462&idx=2&sn=1919e9261a1b973085ff374e1bdcd667&chksm=e8e45afcdf93d3eace6dc4c0e5de012612ca909bd7b81b70872f005bc233aaefcc9c5720aafb&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个话题里谈论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这个问题。而本文里我们将要探讨另一个问题——谁是你大爷?
世界杯赛事已结束,法国时隔20年再捧大力神杯,各路牛鬼蛇神们的热度也都蹭得差不多了。如果还有人质疑“世界杯火不火”这个问题,你可以把各路蹭热度的公众号文章贴到他脸上——能让全世界定好时间、如此整齐地开始蹭热度的事件,一只手还不一定能数完。
于是我们不妨讨论一下——为什么足球的世界杯能够这么成功?为什么只有足球,而且只有足球的“世界杯”这项具体赛事,能在全世界,上到世界所有主流新闻媒体,下到你朋友圈里某个平日不看足球的好友,都一定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蹭”?
这个问题出现了很久,我看到的大多数答案,都只是将世界杯的成功,简单归属于足球运动的成功。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球员整体身价、技战术水平明显强于世界杯的欧洲冠军联赛等赛事,却并不能产生世界杯这般的热度。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从更深的角度,尤其从历史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 世界杯为什么特别? **
讨论世界杯为什么成功,我们得先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世界杯是个怎样的赛事?请注意,这里所总结的几点在下文中会非常关键。
世界杯是一项:
——足球赛事。
——国家队(强制运动员以其国籍组队,而非俱乐部一级更加自由组合)的赛事。
——以四年周期举行(而非体育赛事通常以年度举办)的赛事。
——由一个国际性的最高级组织机构FIFA(而非某一个区域性组织)承办和管理的赛事。
——由高水平职业球员参与(尽管并非强制规定,但现行机制基本能保证实现这一点)的赛事。
在这里,人们通常只着眼于第一点,即世界杯是足球赛事,足球的魅力和影响力,似乎会自然决定世界杯的影响力。但这个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至少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实之后,这个问题并没有这么确定。
** 职业之争 **
上面五点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第二和第五点,即,世界杯是一项国家队赛事,又是一项职业体育赛事。我们现在也许觉得这两者稀松平常(所以某些热度都蹭不准的营销号实在是蠢得死),但是,如果你读过一点近现代的体育历史,你会知道,这两者天生就有着水火不容的矛盾!(直到现在也依然有)
职业体育和国际比赛,是人类近代体育的两项革命性创举,这两者使得“sport”与“game”分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当。“职业”使体育运动从民间娱乐变成一个“产业”,观众花钱购买高水平体育运动的产品,运动员靠展示自身能力来获得收入,这一切则依照资本主义市场的规则运转;国际比赛则使体育带上国家和民族的属性,使之从受众有限的产品变成了具有强烈精神属性的更高层次追求。足球自身就是这两者最早的实践者——英格兰在1885年就建立了职业联赛,而同一时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也已经开始举办国际赛事。
但不幸的是,这两者的根基是截然相反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职业体育的立身之本,不委婉地说就是一个字——钱,更确切地说是——一套标着远超出大众行当平均收入的数额的,有着强烈的阶级分化的“金钱—激励”制度。职业体育的金钱原则,差不多是写在脸上的不平等——梅西的薪水是西甲莱万特队平均水平的65倍(还不算商业代言收入),网球大满贯冠军奖金的数额是入围选手的55倍,很少有行当是这么明码标价,而且明摆地向大众公开的。(但即便如此,能加盟莱万特,或是能打进大满贯正赛,已经足以让你成为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从业者里凤毛麟角的佼佼者)
然而,国际比赛恰恰不能赚钱,国家给运动员发的钱显然比市场少得多,更不可能指望由FIFA和IOC这样的组织给运动员发钱。维系国际比赛的唯一动力就是精神力量——可以是民族精神、挑战精神、超越自我精神,但就不能是钱(经济利益)。
人类对国际比赛理念的最早实践是奥运会,但是,奥运会正是职业体育的坚定反对者。我们看奥运会早期的理念——全民参与(而不是少部分职业选手参与)、更高更快更强(而不是领到工资就收手)等,都包含和金钱划清界限,反对金钱主导体育的思想。奥运会至今在搏击项目上都还明确规定为非职业选手参赛,而网球这种职业化较早的世界性项目,中间因为职业选手争议被踢出奥运会几十年,直到84年奥运会商业化后才回归。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erJzXuWBhzHEribiaSZDwv3xibHbxgr26UKSVicTPQ5WJ6G61ISicicgnyww/640?wx_fmt=png)
顾拜旦确立的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和信条“重在参与”,两者都含有反对金钱主导体育的思想。
以今天的眼光,体育该不该走职业化,这个争论似乎比较奇怪,即便如今的奥运会原则上仍未真正接受职业运动员,但大多数项目也实质是以“半职业”的模式运转(运动员不领工资,但能依靠比赛奖金获得收入或从国家领取“补贴”)。但放在一个世纪前,在当时的欧洲或北美,人们对体育职业化的态度,不亚于今天我们看到各种“精神鸦片”“电子海洛因”的恐惧感。
比如英国发生了橄榄球运动分化为rugby union和rugby league的事件,就是因为部分人拒绝让传统的橄榄球(rugby
union)职业化。而美国从十九世纪开始就将绝不允许领工资的大学体育(NCAA)树立为了国民性的体育符号,篮球、美式橄榄球的大学比赛地位至今都完全不亚于它们对应的职业联赛。只是资本和市场的力量终究还是使得欧美的体育产业只能进入了职业体育这条路线。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csNYZXuj57jpPAuAFY4T0Ihzias20BszJlDjQ4ccvKGttjaJr4Unj5w/640?wx_fmt=png)
电子竞技,最年轻,同时也是最迅速开始职业化的体育项目。在21世纪争论是否该职业化确实比较奇怪。
为什么早期的人们如此害怕体育职业化?如果你看过我的上一篇文章,你也许能明白一点——因为职业体育系统里的“大爷”太多了啊!运动员是大爷,球队是大爷,联赛是大爷,本地观众是大爷;等到科技进步了,电视台是大爷,赞助商也是大爷,一堆背后金主更是大爷,对大爷们而言,赔钱的买卖不做,这是资本主义天经地义的事情。
比如说国际比赛要安排时间,联赛大爷说我不能改自己的时间表影响金主收益,球队大爷说我的球员有受伤风险不能放人,运动员大爷说没钱又累的事情我不做,哪怕你四年才一届,大爷们伺候不来一样免谈。就像高尔夫好不容易进奥运,结果世界前三随便找个理由就缺席了,无他,不给钱耳。资本主义哪里管你什么民族精神、超越自我,资本主义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大爷们伺候舒服。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个法国人儒勒·雷米(Jules Rimet),设计了“世界杯”,这个革命性的比赛形式,划时代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gl3prDHR5iaykWO3q2zbJbJhYhqnSMya0lSP13t8R44YTcewa6ONmgQ/640?wx_fmt=png)
世界杯的创始人,第三任FIFA主席儒勒·雷米(Jules Rimet)
** 世界杯的创举 **
在蛮荒的年代,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体育比赛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在几乎没有航空业的时代,出国比赛只能在狭窄的长途客轮里度过几天几夜。比如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时,欧洲球队就以路途太远为由,集体缺席了在乌拉圭举行的赛事。到了1934年,一些南美球队又以同样理由缺席了位于意大利的第二届比赛。
那个年代,经济回报不高的国家队赛事很难对运动员产生吸引力,不止足球,其他历史悠久的项目,如网球、板球,最初也只能组织两三国间的“挑战赛”(如网球的戴维斯杯)。那时解决大型国家间锦标赛事的花销倒是有一条渠道——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也早在第二届(1900年)就加入了足球项目,乃至1912年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足球是奥运会中唯一的陆上团队项目。但是,国际奥委会反对职业运动员参赛,即便足球这样的团队项目,在奥运会上也必须派出全业余选手。
其实以二十世纪初的眼光来看,奥委会的这个要求并不算奇怪。当时的职业运动员在足球领域里还只是个小众群体,除了现代足球发源地英伦三岛,世界上绝大多数足球强国建立本国职业联赛都得等到三十年代之后,足球豪强之一德国甚至直到50年代才建立了全职业联赛。
就那时的条件而言,寄于奥运会篱下似乎能苟且过上一阵。但FIFA还是不认同奥运会的反职业化主义,到了二十年代,法国人儒勒·雷米出任FIFA主席,作为职业化的推崇者,雷米同样认可自己先辈顾拜旦的,用国家队体育竞赛化解民族主义纷争的理念,因而他决定创造一项不同于奥运会的赛事,也就是1930年开始的——世界杯。
1930年的世界杯理念,和如今其实已基本无差。首先,这是由足球运动的最高管理机构——FIFA组织和管理的,并且由FIFA指定为足球运动的最高级别赛事。其次,只要注册为FIFA成员国就有资格参赛,无论职业或业余选手皆可参赛,但唯一限定是必须代表本国出战。最后,赛事由一个国家自愿承办,承办国家负责场地和观众组织,在早期还意味着承办国得报销远道而来的国家队的路费。由于FIFA会员国很早就达到了30个以上,正赛之外需要举行预选,加上承办国家开销的考虑,赛事周期以四年为宜,四年也正好体现出锦标的含金量。
时至今日,这一套原则仍然是足球领域高出一切的法则,即便后来资本的洪流涌入足球这块宝地,但世界杯仍然是在90年前雷米的框架下运转,放在所有的体育领域里都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为了纪念雷米的创举,首届世界杯的奖杯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过去这个奖杯被错误译成“雷米特杯”,但法语人名中末尾的t并不发音)。这个奖杯一直使用到了1970年,因为巴西队第三次夺冠而归其永久保留,而后被如今的“大力神杯”取代。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Yfw7w66fXdNSvy0DKHK17Xpn1QYWmmP0Xt017hqEF5uwJHKLeCbziag/640?wx_fmt=png)
最早的世界杯奖杯雷米金杯,其原件归巴西永久保留,但在1983年时遭窃,目前已遗失
** 不必然的成功 **
雷米的世界杯理念,一方面全面放开了职业市场,对全世界的职业球员敞开了大门,但另一方面,以国家为竞技主体,又很好地规避了一些职业体育的毛病。职业体育令人诟病的一点是过度“论功行赏”的思维,市场总是赤裸裸地把钱(奖金、薪水)作为运动员的荣誉和地位的唯一标的。但国家参加的锦标赛事,奖金得先发到国家手上,职业体育的“拜金”感也就少了一点,运动员也不会明着宣告自己参与是奔着钱而去。
在这套体系下,无论走资本主义式的市场化职业路线,还是社会主义式国家集体路线,能在四年一度的大赛上夺冠的,那就是好猫。某一个明星球员可以领天价的薪水,某一个俱乐部可以用天价买下一整套明星阵容,但足球的团队性质决定了,世界杯这样的国家级锦标,单靠钱买不下来,每个国家只能老老实实地建设自己的队伍,培养自己的运动员,在公平的赛场上一决雌雄。
但另一方面,国家队赛事和锦标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随着一战以来世界范围内民族国家意识的崛起,国家队体育竞技成为了民族主义极佳的催化剂。它足够火爆,却也足够“温和”——对于感受过民族主义失控引发世界大战之痛的欧洲人而言,球场总比堑壕与铁丝网好多了。国家队比赛的精神效应和至高的荣誉感,使之直至今日都得以超出商业联赛或个人巡回赛,在体坛巍然耸立。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D8IzEOzvfGic5rQgVHHkxCpAggAYZnL5ia9xsnJo4X1urJphG0icWPvjA/640?wx_fmt=png)
** ** 被誉为战后联邦德国复兴标志之一的1954年世界杯“伯尔尼奇迹”,标志着世界杯都国家、民族认同的塑造的成绩。
然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你先得让别人认你。
职业体育的一大毛病是——抗拒国际化,由于主要金主是本地观众,资本家天生就很排斥那些“外地狗”。对资本家而言,让自己的球队打国外弱队——这样的比赛根本没收视,赚不来钱;让自己的球队打国外强队——万一输了,容易引发本地观众对联赛水平的质疑,进而影响长期的经济效益。
所以,资本家显然希望自己的联赛越封闭越好,乃至会故意与FIFA这一类的国际性管理组织划清界限,连规则都要刻意使用不一样的。封闭到极致的时候,甚至同一个国家、同一项运动内部,两支仅仅是隶属于不同商业组织的球队,都会遭到资本家的刻意隔离,比如美国的职业棒球就是一大典例,棒球联赛的比赛极多,按说全国球队一年间应该可以充分碰面。但由于美国长年间有两个联盟并存,两个组织为了烘托决赛所谓“世界大赛”的神秘感,可以拒绝双方旗下队伍交手。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两个联盟唯一的碰面机会,就只能在最后的决赛,而到今天,一支棒球队一个赛季有162场比赛,但仅有20场对阵另一联盟对手的机会。
而在足球的领域里,有没有谁也这么牛X过呢?有,就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大英帝国。
当时的英国觉得老子是足球元祖,不鸟你一帮外地狗,我们英伦各国19世纪就开始的British Home
Championship(这项赛事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比你们FIFA的好看多了,FIFA创立世界杯之后,英足总索性直接退出了FIFA。1930年世界杯欧洲球队本来就不愿参赛,34和38年世界杯来到欧洲,英足总干脆地继续“抵制”,连续两届杯赛拒绝参赛,甚至FIFA开出不打预选直接晋级的条件邀请都不奏效。盎格鲁·撒克逊人大概普遍有这样的毛病——自己永远天下最屌,你说其他人比我强?那我就无视你继续做我的天下第一……
直到二战后,FIFA再度特邀英足总参赛,英足总以四国联合的“大不列颠队”身份总算“屈尊”来到了世界杯,出征前基本是奔着“君临天下”而去(类似于1992年美国男篮首次派出国内最强选手,组“梦之队”打奥运会)。而最后的结果是,1950年,长年自诩天下无敌、闭门造车的英国队闹出了世纪笑话,小组被淘汰,0:1输给美国的一战更是载入史册的一场“世纪打脸”。严重装X失败的英足总立马服服帖帖,再不敢跟FIFA叫板。50年代经过西德的“伯尔尼奇迹”和58年贝利横空出世两次造星运动,世界杯的品牌效应已不容置疑。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1Ks0t97xvz7QTDFbw9WqVKbDa1hNGsGHbFpPHRGicX7yiaALKBZknlrg/640?wx_fmt=png)
1950年世界杯作为足球发源地的大不列颠队首次参加世界杯便以0:1不敌全业余阵容的美国,被誉为世界杯历史上最惊人的一场冷门。
** 资本洪流下的世界杯 **
回过头来说,世界杯能做起来,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它创立得早。1930年代没有电视转播,没有广告赞助商,资本的力量对于体育的决定力还不如今日这么巨大。如果FIFA没足够的前瞻眼光,等到资本主导了足球这项运动的话语权,再想搞起一个如今这样的世界杯就很难了。
近几年有很多观点提到,世界杯的技战术水平不如俱乐部一级的比赛,世界足球的最高级别赛事似乎应归属于欧洲冠军联赛。这一点并不错,至少资本家也是这么想的。世界杯本来就不以观赏性见长,国家队又限制了人员组合,加上时间放在一个漫长赛季之后,这些负面因素随便有一个,都足以导致世界杯被资本家否决(但资本家自己压榨起运动员,比如圣诞节加赛之类的仍然丝毫不含糊)。而且世界杯必须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预选,而预选的时间势必要与联赛时间冲突,要让俱乐部随意放自己的球员去打国家队比赛,球员受伤的锅还要自己背(所谓“FIFA病毒”),让资本家失这么大的血,这等事情是很不好办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9HwL2Kibee2gqxHw0ibyYnHzLNm6fK8aIleM0VyuT4dlH1iaCsqVicImwQ/640?wx_fmt=png)
“FIFA病毒”,形容俱乐部球员在国际比赛中受伤,却只能由俱乐部自己承受的现象。
如果FIFA没有足够的前瞻性,足球依然是一项有影响力的运动,但世界杯,充其量只能是个邀请赛,球员参赛全自愿,能不能放行必须看俱乐部的脸色。预选赛就比较尴尬了,让俱乐部在联赛进行当间放人去打国家队比赛,这基本是痴人说梦(比如在国际足联强行规定国际比赛日制度之前,亚洲杯、非洲杯等比赛里在欧洲效力的选手几乎都无法参赛)。唯一的方案是在联赛的休赛期把所有预选赛一次性打完,而这要求强队近乎“保送”(比如先让所有弱队淘汰一遍,最后再跟强队象征性打一场),预选也只能是草草走个过场。像本届赛事里,淘汰传统金主之一的意大利这等事情,在资本主导的足球秩序里,要么根本不能发生,要么只是一句“哦,意大利不打了啊”,然后俱乐部个个暗自窃喜而已。
在这种环境下,别说世界杯能扩军到32队、乃至如今更夸张的48队,FIFA还能有多少个成员国都是个问题——强队把守着自己的小圈子,难以挤入的弱队索性放弃,这是当今足球以外绝大多数团队项目都在面临的问题。相反如今FIFA的成员国早已涵盖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实体,成员数更是超过了联合国和国际奥委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杯的成就不仅仅是成为了一项足球领域的顶级赛事,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职业体育体系,以及它背后的资本家们——赚到钱。世界杯自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使得参与世界杯的球员不只是走个过场。所有选手都全力备战,在最高水平的赛事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无疑具有极高的升值空间,而俱乐部、赞助商也都乐意看到这个结果。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ToS2bicHzvDGrwtxzKWiagfpn8icmoJ7HjTfHWSJ8Qy0aN5t9Oaw9aRTibfcFusbNs8f0yHhWnicvfkw/640?wx_fmt=png)
当然也有在一届世界杯上“昙花一现”的,比如1990世界杯的最佳射手意大利前锋斯基拉奇,他的职业生涯在世界杯后就急转直下。
但这一切要求世界杯得崛起得够早,资本家从来不在乎需不需要这么一项赛事,有它还可以接受,要是没有那该干啥干啥。所以我们确实该感谢雷米的远见,他让世界杯在后世资本的浪潮中留下了这一道清流。
进入21世纪后,FIFA设置国际比赛日制度,要求一切俱乐部无条件允许球员参加国家队比赛、尤其是世界杯预选赛,哪怕产生所谓“FIFA病毒”,俱乐部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使得亚洲、非洲国家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把球员送到世界最高水平的联赛中效力,在国际比赛上又能让能征召的国脚们随叫随到,球员的联赛职业发展和国际比赛为国效力两不耽误。而那些身价几千万的球员,在国际比赛日里心甘情愿地飞十几个小时,在一个筋疲力尽的赛季后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国家队赛场搏杀,直到拼到抽筋、流血或泪流满面——只有世界杯能做到这一切。
** 结语 **
为什么成功的是世界杯?这篇文章告诉你,即使是作为这个星球上最火爆的体育运动的最高锦标的世界杯,它的成功也不是理所当然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杯,时隔四年方有一届,等待的过程有足够的悬念感。而正式比赛持续一个月之久,32支队伍64场比赛,即便在体育赛事里恼人的时差问题,在一天2~3场比赛的时间表下也可以大大调和。参赛国家早已从三四十年前欧洲和南美国家分九成剩下亚非拉分一成,发展成了五大洲的全方面交流与碰撞。上到在世界顶尖俱乐部效力、身价上亿欧元的顶级球星,下到某个亚非拉国家的无名运动员,所有人为了参赛都绝无保留,在场上拼到抽筋甚至带血也绝无畏惧。
作为球迷,国家队一场比赛的国内公众直播随便就能汇聚数以万计的球迷,在很多国家取得一场胜利乃至打进一球便足以举国狂喜。而即便本国无缘世界杯的球迷们,也依然可以欣赏到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选手奉献的最顶尖的演出,在全世界最火爆的话题中畅所欲言(当然也包括一到世界杯就莫名冒出的某些“功利”的观球者)。无论国家民族荣誉的精神效应还是职业体育的明星效应,全世界皆大欢喜,一个月全民联欢,这就是当年法国人雷米所设想,经历了二战、冷战直到今日,走过了88年的世界杯。
不管哪项体育运动,乃至哪种更广泛的娱乐形式,能把上面这些都做到,它的热度都足以达到“创造条件也要蹭”的地步。但就因为做到这一切太不容易,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让真球迷和伪球迷们都为之疯狂的世界杯。
作者简介
** 宋宁世 ** / **** 体育新闻与维基百科爱好者 ** **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2hyA00U2ibjibYDKtBc7Tpc1mxNkn5PWGHl7ETPtbUexLDawYjRVzWN8tUdwyDw5cNvhbQm70vatVA/640?wx_fmt=jpe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