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随笔
原创 刘梦龙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eFXPxxQb19xjHqFbttjTia8dJCyy6mqgHUriauVQsxNUQrgt70nX8iaEw/0?wx_fmt=gif)
小编清明假期在外面旅游,所以这两天发的都比较晚。感谢刘大湿的随笔。假期马上结束了,祝大家接下来工作愉快。
** ▽ **
**
**
我们今天每遇清明,往往想到祭祀先人,是一个庄严肃穆的节日。然而细考其由来,本非如此,历史上的清明是个更为轻快的日子。如果看过我之前关于上巳和寒食两个已经消失节日的文字,就会注意到清明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今天熟悉的清明节,其主要节俗,踏青、祭扫,插柳等分别来自已经消亡的上巳日和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寒食节。
这三个节日时间相近,都在农历三月的上旬。其中以上巳日最古老,曾经是全国范围内广泛重视的节日。曲水流觞,兰亭集序,魏晋的风雅名留千古。寒食大约起于东汉,从太原的地方民俗发展到全国范围,宋时为天下三大佳节。最后才出现的是清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清明仅仅是一个节气而已。著名的《荆楚岁时记》详细记载了当时上巳,寒食的节俗,而对清明付之阙如,可见在南北朝时清明还不是一个受人关注的节日。我们今天熟悉的清明日大约要到唐朝才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节日。
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取“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的意思。其物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大约是说白桐花逐渐开放 ,
田鼠不见踪迹, 天空中终于出现彩虹。此时春花浪漫,碧空清朗,澄净的天际划过一道七彩长虹,确实是游赏的好时节。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Mlf2B7Fv1laWKyDktzUQtAWqApp9BSwgh4wwNXo2PMSTASgSu43XcuXCr20GIUDHqDXkIgMUTLQ/0?wx_fmt=png)
唐朝人最早的清明应该和今天相反,是寒食节的附属节日。唐朝是一个很有趣的时代,这个王朝似乎弥散着享乐的气息。唐德宗所以把历史久远的正月晦日特意移到二月初一,用意之一就是为了让二月多一个正式的假日。今天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则是在唐玄宗朝正式规定为正月十五金吾不禁的。正因为清明在唐朝是一个初生的节日,属于他的节俗活动还很少,主要是寒食的延伸。最早作为清明节日活动内容的可能是踏青。唐朝人似乎喜欢在抓住一切机会到郊游游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就和这个时代的诗歌一样,充溢着游赏的冲动。此时清明的踏青更像是上巳、寒食出游的补充。
或许是初生的清明定位并不明确,在很多唐朝人的笔下清明和寒食是模糊的,两者往往混为一谈。比如罗衮的《清明登奉先城楼》写的却是“四海清平耆旧见,五陵寒食小臣悲”。罗隐的《清明日曲江怀友》也说“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王建的《寒食》倒写的是清明,“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这种情况大约要持续到宋朝,宋人比唐人要少了些许浪漫。寒食承担了更为严肃祭扫的重任,而清明则融合了走向消亡的上巳,更多的承担了游赏踏青的节俗。宋人总的说重视寒食还是胜于清明,寒食为宋人三大节,以寒食假连放包括了清明假期。宋朝在寒食与清明一般连放七日长假,形如今天的黄金周。有趣的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拯还因此上书,认为七日长假容易误事,希望以后改为五日即可。这个建议被皇帝所采纳,宋仁宗时起,寒食假成了五天,宋人与唐人之不同如此。
宋朝是古典中国的巅峰与结束,社会经济文化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人虽然继承了唐朝人喜爱的元宵,却放弃了上巳。毕竟在日后趋向于理学的宋朝统治者看来整个三月上旬都处于狂欢放纵中,男女杂处于郊野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在宋朝,寒食和清明随着假日相连,进一步融合,等到宋朝结束的时候,清明也就接过了寒食祭扫的职能。这恐怕也和宋朝人热衷于烧纸钱有关。
一直到两汉时期,随葬的都是真钱,这时期的墓葬往往大量出土各种铜钱。唐人封演就认为纸钱“魏晋始有是事”。纸钱的发明人可能是那位发明了金莲一词的荒唐皇帝萧宝卷,史载“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
, 剪纸为纸 , 以代束帛 ,
至唐盛行其事”。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张籍也说,“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从这些作品看早期的唐朝人还是撒纸钱而不是烧纸钱的。不过最迟到了中唐,人们就开始烧纸钱了,而寒食则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谓“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那得到黄泉”。这种烧的习俗可能是来自佛教,在唐朝很多有识之士还是不赞成这种习俗的,“习礼者羞之”。一直到宋朝的欧阳修还觉得“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是礼崩乐坏的象征。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Mlf2B7Fv1laWKyDktzUQto5R0icIyEuqgiaqjds7ugU3TdwL7dibTZFKASSzic7q59PZBvcjvoIklow/0?wx_fmt=png)
虽然士大夫不喜欢这种新起的习俗,但随着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到了宋朝烧纸钱之风已经广为社会接受。《清异录》里就说,五代结束的时候,周世宗柴荣出殡,就开始烧纸元宝,还分了黄金白银,黄色的叫“泉台上宝”,白纸的称“冥游亚宝”。宋朝民间也就应运而生了“凿纸为业”的工商业者。这种原始的黄纸钱,有些地方今天还能看到是剪成圆形穿在铁钎上的。
宋仁宗的亲舅舅李用和,少年时和姐姐分离,穷困度日,在京师就是以造纸钱为业。李用和做梦也没想到,其姐姐不但入宫为妃,居然还生下皇子。李贵妃的儿子被宋真宗那位号称和吕后武则天并提的人妻皇后刘娥,刘皇后抱养,本人生前没能当上太后。为了弥补母亲的遗憾,宋仁宗对这位舅舅特别好,不但官至极品,死后还封王,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这恐怕也是纸钱业者历史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了。另外这一出,也就是著名的狸猫换太子传奇的原型。
宋人既然重视寒食,又热衷烧纸钱,那么祭扫拖延至清明则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是这一拖延,寒食原有的节俗就只剩下禁火这样不让人快活的部分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宋之后寒食成为清明的附属节日,日渐衰微。
到了宋之后,清明吸纳了上巳,寒食原本两个重大节日,成为中国文化里的主要节日,一直持续到今天。
行文到最后,不妨说两桩和清明有关的趣话。中国人想到清明,大抵会想到一诗,一画。一诗是指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影响之大,以至于杏花村成了酒家的代名词,延续至今。雨和清明也成为中国文化里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意象。然而从物候来说,清明其实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农家谚语也说,“麦吃四时水,只怕清明连夜雨”。清明雨水对农业生产其实是不利的,所以一直以来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表达了杜牧的伤农之心。只是从后两句看,总觉得这种解读有些拔高了。至少从个人的角度,觉得只是踏青遇雨而已,并没有太多的忧国忧民。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1Mlf2B7Fv1laWKyDktzUQt56PL5BZsZ7c8bUm18dNvnQnGu5I83iacwTYicAFVofXo1ZLuLweMrJTg/0?wx_fmt=png)
一画,自然是指北宋画家张择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然而任何仔细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都会知道,这幅著名的北宋生活画卷实际上包含了春夏秋冬一整年的景色。其中189棵树,不少是夏天开花结果的树木,画面上更有遮阳伞与袒胸敞怀者。画面上的骑驴者则是棉袍披身遮腿包头,又有三个乌鸦窝巢裸露在枝叶凋零的古树上,如在深秋。画端驮队由远方而来,驮引者似手执拐杖如在雪地里蹒跚而行。而画面的主体显然是在春天,绿树成荫,汴河流水潺潺。实际上清明上河图本身是没有名字的,清明二字要见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要到明朝李东阳才把这两字解释为清明节。虽然带清明二字,但这幅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和清明节无关,这里的清明二字最多能解读为政治清明时,是对徽宗朝当时太平景象的一种赞颂。然而谁能想到,北宋王朝会在它最辉煌的时刻走向轰然倒塌,这幅画如旧时幻影在南宋过江诸遗老中引起了止不住的故国之思。
就和这诗画一样,清明之时本无关哀伤,生者逝者各自前行。如同清明的物候一般,万象更新,春花浪漫,碧空如洗,飞虹经天,正充满了希望与美好。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点下文章下面广告并迅速返回即可,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90XoHTXPnSczlMU4d8uzSatOzluoEmw7uicvvcSf6HLloia9nnYrpnHv6lDdngM5lYr2LsUUn2UsQ/0?wx_fmt=gif)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