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子
账号
关于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
Bulletin#EC6B7322193A0B3F1BB1A3767A3240FD
orCmWKnKpoNGs5gJXA3tkxwWKv8j8KYxxp#20
@2016-09-18 16:00:00
上一篇下一篇

# 自杀?!不可以!—— 如何辨别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求救信号

知乎 花火 [ 新潮沉思录 ](javascript:void\(0\);)

__ _ _ _ _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zAcnSZ1tXjwpZoEKwZaU4Gat4ZTxLwlHxK6kbQibTKB3g0LfHh38rn6GmSiaq9c5alSRuTuaYhljA/0?wx_fmt=png)
**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各国90%以上的自杀是由于罹患精神障碍造成。** **罹患精神障碍的人群中,患有抑郁症的人自杀率排第一位。**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呈现中到重度抑郁相的患者有自杀风险。非精神医疗和心理专业领域,双相情感障碍常被混同和归于抑郁症来谈)、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也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H71NJbowHsOP5g33oYZWC6BGgxw0onRBkysYfzUkm4fNdujfF8iajP7gicGibiaZ1fqxlAahfZOouaA/0?wx_fmt=jpeg)

**
**

**一个人无论何时具备以下4-5项危险因素,可以认为这个人处于自杀的高危时期:**



* 有自杀家族史

* 有自杀未遂史

* 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

* 最近经历了心爱的人去世,离婚或分居

* 最近由于经济损失或受虐待使得家庭不稳定

* 陷入特别的创伤而难以自拔

* 有精神疾病

* 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

* 最近有躯体或心理创伤

* 有失败的医疗史

* 独居,而且与他人失去联系

* 有抑郁症,目前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或抑郁发作正在住院治疗

* 在分配个人财产或安排后事

* 有特别的情绪和行为改变,如冷漠、退缩、隔离、易怒、恐慌、焦虑,或者社交、睡眠、饮食、学习、工作习惯发生改变

* 有严重的绝望或无助感

* 陷于曾经历过的躯体、心理或性虐待的情结中不能自拔

* 有愤怒、攻击性、孤独、内疚、敌意、 悲伤或失望等情感表达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很多人是 **处于人生的危机当中,自杀是一时之念。** 大多数犹豫不决或内心冲突的自杀求助者,不仅提供一些 **自杀线索**
,而且以某种方式请求帮助。 **这些线索可能是言语的,行为的,处于某种状态或综合征的线索。言语线索**
指口头或书面表明的,可能直接说“我不想活了”或非直接的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用了”,“死了更好”,也可以是写遗书。 **行为线索**
可能是与人告别、安排后事,甚至割腕,以此作为一种自杀“实践”或自杀方式。这样的行为线索比真正相似更能说明在“寻求帮助”。 **状况线索**
包括配偶死亡、离婚、难以忍受的躯体疼痛或不能治愈的晚期疾病,突然破产,陷入心爱的人死亡忌日或陷入其他生活状况的急剧改变。 **综合症线索**
包括各种想自杀的症状,如严重的抑郁症、孤独、绝望、依赖及对生活的不满。

几乎所有想自杀的求助者都提供了几种线索或呼救信号。有些线索和寻求帮助的信号易于识别,也有些是难以识别的。 **可以说,没有人100%的想自杀。**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H71NJbowHsOP5g33oYZWCGRv9vWPGcbypSLtcxQtXkTr5ToQ88cxJ4ic3ExuyKksnVuCvicrZye7A/0?wx_fmt=jpeg)

**常见的自杀求助讯号,有大致以下几种:**

**
**

* 说「不想活了」或「死了更好」。

* 表示无助、绝望和自身没有价值

* 表示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有中止痛苦的意愿

* 嘱咐和安排身后事

* 有道别的表示


**间接的危险讯息:**

**
**

* 浏览和询问自杀的办法

* 购买自杀的物品(eg.大剂量的安眠药、含剧毒的药剂、绳索和刀具)

* 把珍藏的心爱或昂贵的物品送人

* 谈论很多死亡和自杀的话题,对于他人的自杀身亡表示羡慕或愿意效仿

* 易怒、焦躁不安或情绪化

* 有冲动的举动或破坏性的行为(eg.危险驾驶)

* 持续的自残行为(eg.身上不断出现伤痕,有撞头、拿香烟烫自己、绝食等行为)

* 长时间一个人发呆和哭泣

* 安眠和止疼药物的滥用


抑郁症、处于抑郁相的双相情感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他们的抑郁情绪达到中到重度,以及在治疗恢复期都可能做出自杀行为。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倾向具有持续和反复性,需要额外的留意。「自杀求助讯号」中符合一项就有实施自杀可能性,「间接的危险讯息」中符合两项或两项以上,也会具有同样的危险性,需加强监督与防范。


**自杀的干预和预防:**

**
**
发觉后,可以简单询问企图自杀者为什么想自杀。不是当即采取自杀行为(eg.准备跳楼)可以问下如果想自杀打算怎么做。如对方已有具体的自杀计划,这是可能实施自杀的高危讯号,需额外的留意。交流上以倾听为主,表示关心和支持。不要去评判和指责,更不能用辱骂和争吵等方式来刺激对方。不承诺替对方就自杀的情况保密。

**「企图自杀者是陌生人」**

见到有陌生人提有自杀冲动或行为的时候,线上遇到尽量劝说对方拨打危机干预热线。对方表示已有或立即准备施行自杀行动,立即通知社区管理,联系网警。线下见到可拨打110,如对方受了伤同时拨打120。110和120未到之前,不知该怎么拖住自杀者不自杀,可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热线的工作人员能为企图自杀者及其亲友、目睹自杀的人做短暂的危机干预,也能教导来电者如何处理自杀者的紧急状况。


**「** **企图自杀者** **是普通朋友、同事或远亲」**
劝其立即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设法通知其亲友或同事、室友等有密切联系和频繁接触的人,说明事情的严重性并建议他们通知其家属,陪同企图自杀者致电给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找所在学校或机构的心理咨询中心、当地的精神专科医院做评估排除继发的自杀风险。要是企图自杀者曾经或疑似罹患精神障碍(eg.
有强烈并持续的自杀冲动),立即通知其家属陪同去医院治疗。

**「** **企图自杀者** **是家属或好友」**
企图自杀者是一时冲动有自杀意愿或做出自杀行为,致电给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找所在学校或机构的心理咨询中心、当地的精神专科医院做评估排除继发的自杀风险。要是对方已处于治疗阶段,跟医生交流调整治疗方案。对方已采取过自杀行为或准备采取自杀行为,当即联系当地的精神专科医院陪同患者去做住院治疗。不是法定监护人无权给患者办入院手续,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好友或非婚恋人须通知其家属获得对方的许可才能办理。如有不明之处,优先询问医院的医护人员,其次才是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8T2WTyz6Xy3H71NJbowHsOP5g33oYZWClib1rhq5NjwSmhk4GPmAMJEhdfJ72R5rjTOhfOib46k2ox215RzMPCww/0?wx_fmt=jpeg)

**在家中护理,需做好以下几项:**

**
**

* 监护。无论白天或晚上都要寸步不离的看着。

* 藏匿家中的危险物品(eg. 剪刀、刀等尖锐锋利的物品,农药、毒鼠强等含毒性的药剂和绳索、腰带、塑料袋等可以造成机械性窒息的物品)

* 平时门窗锁紧和看好,防止患者夺门或窗而出或有跳楼的举动。窗子可以考虑装防护栏。

* 在服药治疗期间,不让患者接触到大剂量的治疗药物。安眠药等可以引起危急状况的药物也需保管好。

* 避免指责、争执和其他冲撞行为,凡事切记好言相劝。

(在采取以上行动时,要显得自然和隐蔽、不要引起患者反感)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
**

* 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800 - 810 - 1117(座机)、010 - 82951332(手机、IP和分机用户)

* 杭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0571 - 85029595

* 广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 020 - 81899120

* 深圳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55 - 25629459 (AM8:00 - PM10:00)

* 武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7 - 85844666 (周一至周五 AM8:00-12:00 PM2:00-17:00)

* 四川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8 - 87577510、87528604 (AM8:00 - PM10:00)



**提示:国内由精神卫生机构开办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13年有18条。民办的心理热线若干,管理和干预水准不明。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开设至今存在一些问题:**

**
**

1. 拨打不通。线路繁忙,热门的热线会出现长时间占线的情况。部分承诺24开通的热线无法接通(eg, 承诺24小时开通,实际上没这么操作;服务或使用的号码取消)。

2. 接线人员的水准不一。热线收入低,工作枯燥和压力大等原因引起的人员流动性大,外聘人员的管理问题等。个别热线的工作人员缺乏感情交流,处理危机的反应和能力不佳,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换个接线的工作人员或换个热线拨打,直到得到有用的帮助。

3. 违规操作。偶有热线外聘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借机向来电者推销高价的心理咨询和培训课程,或有意图与来电者发展私人感情关系,请勿轻信。


\----
本文的照片来自于摄影师Edward-Honaker,他在21岁的时候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在这种心理折磨下他拍摄了这些极具情绪性的照片。


正文的部分内容引用自 《危机干预策略》作者:(美) B.E.Gilliland, R.K.James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8T2WTyz6Xy2zAcnSZ1tXjwpZoEKwZaU4Zso7fuic1IlRcrAXGk4eRhzAjmfibPiaOOM1HQZicKBaLechAmDIQm7qdw/0?wx_fmt=pn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 分析

收藏


oxo